算法就像搭乐高:带你手撸 LRU 算法
Info
已完成网站教程、网站习题、配套插件中所有多语言代码的校准,解决了之前 chatGPT 翻译可能出错的问题~
读完本文,你不仅学会了算法套路,还可以顺便解决如下题目:
LeetCode | 力扣 | 难度 |
---|---|---|
146. LRU Cache | 146. LRU 缓存 | 🟠 |
- | 剑指 Offer II 031. 最近最少使用缓存 | 🟠 |
LRU 算法就是一种缓存淘汰策略,原理不难,但是面试中写出没有 bug 的算法比较有技巧,需要对数据结构进行层层抽象和拆解,本文就带你写一手漂亮的代码。
计算机的缓存容量有限,如果缓存满了就要删除一些内容,给新内容腾位置。但问题是,删除哪些内容呢?我们肯定希望删掉哪些没什么用的缓存,而把有用的数据继续留在缓存里,方便之后继续使用。那么,什么样的数据,我们判定为「有用的」的数据呢?
LRU 缓存淘汰算法就是一种常用策略。LRU 的全称是 Least Recently Used,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最近使用过的数据应该是是「有用的」,很久都没用过的数据应该是无用的,内存满了就优先删那些很久没用过的数据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安卓手机都可以把软件放到后台运行,比如我先后打开了「设置」「手机管家」「日历」,那么现在他们在后台排列的顺序是这样的:
但是这时候如果我访问了一下「设置」界面,那么「设置」就会被提前到第一个,变成这样:
假设我的手机只允许我同时开 3 个应用程序,现在已经满了。那么如果我新开了一个应用「时钟」,就必须关闭一个应用为「时钟」腾出一个位置,关那个呢?
按照 LRU 的策略,就关最底下的「手机管家」,因为那是最久未使用的,然后把新开的应用放到最上面:
现在你应该理解 LRU(Least Recently Used)策略了。当然还有其他缓存淘汰策略,比如不要按访问的时序来淘汰,而是按访问频率(LFU 策略)来淘汰等等,各有应用场景。本文讲解 LRU 算法策略,我会在 LFU 算法详解 中讲解 LFU 算法。
一、LRU 算法描述
力扣第 146 题「LRU缓存机制」就是让你设计数据结构:
首先要接收一个 capacity
参数作为缓存的最大容量,然后实现两个 API,一个是 put(key, val)
方法存入键值对,另一个是 get(key)
方法获取 key
对应的 val
,如果 key
不存在则返回 -1。
注意哦,get
和 put
方法必须都是 O(1)
的时间复杂度,我们举个具体例子来看看 LRU 算法怎么工作。
// 缓存容量为 2
LRUCache cache = new LRUCache(2);
// 你可以把 cache 理解成一个队列
// 假设左边是队头,右边是队尾
// 最近使用的排在队头,久未使用的排在队尾
// 圆括号表示键值对 (key, val)
cache.put(1, 1);
// cache = [(1, 1)]
cache.put(2, 2);
// cache = [(2, 2), (1, 1)]
// 返回 1
cache.get(1);
// cache = [(1, 1), (2, 2)]
// 解释:因为最近访问了键 1,所以提前至队头
// 返回键 1 对应的值 1
cache.put(3, 3);
// cache = [(3, 3), (1, 1)]
// 解释:缓存容量已满,需要删除内容空出位置
// 优先删除久未使用的数据,也就是队尾的数据
// 然后把新的数据插入队头
// 返回 -1 (未找到)
cache.get(2);
// cache = [(3, 3), (1, 1)]
// 解释:cache 中不存在键为 2 的数据
cache.put(1, 4);
// cache = [(1, 4), (3, 3)]
// 解释:键 1 已存在,把原始值 1 覆盖为 4
// 不要忘了也要将键值对提前到队头
// 缓存容量为 2
LRUCache* cache = new LRUCache(2);
// 你可以把 cache 理解成一个队列
// 假设左边是队头,右边是队尾
// 最近使用的排在队头,久未使用的排在队尾
// 圆括号表示键值对 (key, val)
cache->put(1, 1);
// cache = [(1, 1)]
cache->put(2, 2);
// cache = [(2, 2), (1, 1)]
// 返回 1
cache->get(1);
// cache = [(1, 1), (2, 2)]
// 解释:因为最近访问了键 1,所以提前至队头
// 返回键 1 对应的值 1
cache->put(3, 3);
// cache = [(3, 3), (1, 1)]
// 解释:缓存容量已满,需要删除内容空出位置
// 优先删除久未使用的数据,也就是队尾的数据
// 然后把新的数据插入队头
// 返回 -1 (未找到)
cache->get(2);
// cache = [(3, 3), (1, 1)]
// 解释:cache 中不存在键为 2 的数据
cache->put(1, 4);
// cache = [(1, 4), (3, 3)]
// 解释:键 1 已存在,把原始值 1 覆盖为 4
// 不要忘了也要将键值对提前到队头
# 缓存容量为 2
cache = LRUCache(2)
# 你可以把 cache 理解成一个队列
# 假设左边是队头,右边是队尾
# 最近使用的排在队头,久未使用的排在队尾
# 圆括号表示键值对 (key, val)
cache.put(1, 1)
# cache = [(1, 1)]
cache.put(2, 2)
# cache = [(2, 2), (1, 1)]
# 返回 1
cache.get(1)
# 解释:因为最近访问了键 1,所以提前至队头
# 返回键 1 对应的值 1
# cache = [(1, 1), (2, 2)]
cache.put(3, 3)
# cache = [(3, 3), (1, 1)]
# 解释:缓存容量已满,需要删除内容空出位置
# 优先删除久未使用的数据,也就是队尾的数据
# 然后把新的数据插入队头
# 返回 -1 (未找到)
cache.get(2)
# 解释:cache 中不存在键为 2 的数据
# cache = [(3, 3), (1, 1)]
cache.put(1, 4)
# cache = [(1, 4), (3, 3)]
# 解释:键 1 已存在,把原始值 1 覆盖为 4
# 不要忘了也要将键值对提前到队头
// 创建一个LRU Cache,容量为2
cache := Constructor(2)
// 你可以将cache看作是一个队列
// 假设左边是队头,右边是队尾
// 最近使用的排在队头,久未使用的排在队尾
// 圆括号代表键值对 (key, val)
cache.Put(1, 1)
// cache = [(1, 1)]
cache.Put(2, 2)
// cache = [(2, 2), (1, 1)]
// 返回 1
cache.Get(1)
// cache = [(1, 1), (2, 2)]
// 解释:因为最近访问了键 1,所以将其提前到队头
// 返回键 1 对应的值 1
cache.Put(3, 3)
// cache = [(3, 3), (1, 1)]
// 解释:缓存容量已满,需要删除最久未使用的元素腾出位置
// 优先删除最久未使用的数据,也就是队尾的数据
// 然后将新的数据插入到队头
// 返回 -1 (未找到)
cache.Get(2)
// cache = [(3, 3), (1, 1)]
// 解释:cache 中不存在键为 2 的数据
cache.Put(1, 4)
// cache = [(1, 4), (3, 3)]
// 解释:键 1 已经存在,将原始值 1 覆盖为 4
// 不要忘记还要将键值对提前到队头
// 缓存容量为 2
var cache = new LRUCache(2);
// 你可以把 cache 理解成一个队列
// 假设左边是队头,右边是队尾
// 最近使用的排在队头,久未使用的排在队尾
// 圆括号表示键值对 (key, val)
cache.put(1, 1);
// cache = [(1, 1)]
cache.put(2, 2);
// cache = [(2, 2), (1, 1)]
// 返回 1
console.log(cache.get(1));
// cache = [(1, 1), (2, 2)]
// 解释:因为最近访问了键 1,所以提前至队头
// 返回键 1 对应的值 1
cache.put(3, 3);
// cache = [(3, 3), (1, 1)]
// 解释:缓存容量已满,需要删除内容空出位置
// 优先删除久未使用的数据,也就是队尾的数据
// 然后把新的数据插入队头
// 返回 -1 (未找到)
console.log(cache.get(2));
// cache = [(3, 3), (1, 1)]
// 解释:cache 中不存在键为 2 的数据
cache.put(1, 4);
// cache = [(1, 4), (3, 3)]
// 解释:键 1 已存在,把原始值 1 覆盖为 4
// 不要忘了也要将键值对提前到队头
二、LRU 算法设计
分析上面的操作过程,要让 put
和 get
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(1),我们可以总结出 cache
这个数据结构必要的条件:
1、显然 cache
中的元素必须有时序,以区分最近使用的和久未使用的数据,当容量满了之后要删除最久未使用的那个元素腾位置。
2、我们要在 cache
中快速找某个 key
是否已存在并得到对应的 val
;
3、每次访问 cache
中的某个 key
,需要将这个元素变为最近使用的,也就是说 cache
要支持在任意位置快速插入和删除元素。
那么,什么数据结构同时符合上述条件呢?哈希表查找快,但是数据无固定顺序;链表有顺序之分,插入删除快,但是查找慢。所以结合一下,形成一种新的数据结构:哈希链表 LinkedHashMap
。
LRU 缓存算法的核心数据结构就是哈希链表,双向链表和哈希表的结合体。这个数据结构长这样:
借助这个结构,我们来逐一分析上面的 3 个条件:
1、如果我们每次默认从链表尾部添加元素,那么显然越靠尾部的元素就是最近使用的,越靠头部的元素就是最久未使用的。
2、对于某一个 key
,我们可以通过哈希表快速定位到链表中的节点,从而取得对应 val
。
3、链表显然是支持在任意位置快速插入和删除的,改改指针就行。只不过传统的链表无法按照索引快速访问某一个位置的元素,而这里借助哈希表,可以通过 key
快速映射到任意一个链表节点,然后进行插入和删除。
也许读者会问,为什么要是双向链表,单链表行不行?另外,既然哈希表中已经存了 key
,为什么链表中还要存 key
和 val
呢,只存 val
不就行了?
想的时候都是问题,只有做的时候才有答案。这样设计的原因,必须等我们亲自实现 LRU 算法之后才能理解,所以我们开始看代码吧~
三、代码实现
很多编程语言都有内置的哈希链表或者类似 LRU 功能的库函数,但是为了帮大家理解算法的细节,我们先自己造轮子实现一遍 LRU 算法,然后再使用 Java 内置的 LinkedHashMap
来实现一遍。
首先,我们把 双链表 的节点类写出来,为了简化,key
和 val
都认为是 int 类型:
class Node {
public int key, val;
public Node next, prev;
public Node(int k, int v) {
this.key = k;
this.val = v;
}
}
class Node {
public:
int key, val;
Node* next;
Node* prev;
Node(int k, int v){
this->key = k;
this->val = v;
}
};
class Node:
def __init__(self, k: int, v: int):
self.key = k
self.val = v
self.next = None
self.prev = None
type Node struct {
key, val int
next, prev *Node
}
func NewNode(k, v int) *Node {
return &Node{key: k, val: v}
}
var Node = function(k, v) {
this.key = k;
this.val = v;
this.next = null;
this.prev = null;
};
然后依靠我们的 Node
类型构建一个双链表,实现几个 LRU 算法必须的 API:
class DoubleList {
// 头尾虚节点
private Node head, tail;
// 链表元素数
private int size;
public DoubleList() {
// 初始化双向链表的数据
head = new Node(0, 0);
tail = new Node(0, 0);
head.next = tail;
tail.prev = head;
size = 0;
}
// 在链表尾部添加节点 x,时间 O(1)
public void addLast(Node x) {
x.prev = tail.prev;
x.next = tail;
tail.prev.next = x;
tail.prev = x;
size++;
}
// 删除链表中的 x 节点(x 一定存在)
// 由于是双链表且给的是目标 Node 节点,时间 O(1)
public void remove(Node x) {
x.prev.next = x.next;
x.next.prev = x.prev;
size--;
}
// 删除链表中第一个节点,并返回该节点,时间 O(1)
public Node removeFirst() {
if (head.next == tail)
return null;
Node first = head.next;
remove(first);
return first;
}
// 返回链表长度,时间 O(1)
public int size() { return size; }
}
class DoubleList {
private:
// 头尾虚节点
Node* head;
Node* tail;
// 链表元素数
int size;
public:
DoubleList() {
// 初始化双向链表的数据
head = new Node(0, 0);
tail = new Node(0, 0);
head->next = tail;
tail->prev = head;
size = 0;
}
// 在链表尾部添加节点 x,时间 O(1)
void addLast(Node* x) {
x->prev = tail->prev;
x->next = tail;
tail->prev->next = x;
tail->prev = x;
size++;
}
// 删除链表中的 x 节点(x 一定存在)
// 由于是双链表且给的是目标 Node 节点,时间 O(1)
void remove(Node* x) {
x->prev->next = x->next;
x->next->prev = x->prev;
size--;
}
// 删除链表中第一个节点,并返回该节点,时间 O(1)
Node* removeFirst() {
if (head->next == tail)
return nullptr;
Node* first = head->next;
remove(first);
return first;
}
// 返回链表长度,时间 O(1)
int getSize() { return size; }
};
class DoubleList:
# 头尾虚节点
def __init__(self):
self.head = Node(0, 0)
self.tail = Node(0, 0)
self.head.next = self.tail
self.tail.prev = self.head
self.size = 0
# 在链表尾部添加节点 x,时间 O(1)
def addLast(self, x: Node):
x.prev = self.tail.prev
x.next = self.tail
self.tail.prev.next = x
self.tail.prev = x
self.size += 1
# 删除链表中的 x 节点(x 一定存在)
# 由于是双链表且给的是目标 Node 节点,时间 O(1)
def remove(self, x: Node):
x.prev.next = x.next
x.next.prev = x.prev
self.size -= 1
# 删除链表中第一个节点,并返回该节点,时间 O(1)
def removeFirst(self) -> Node:
if self.head.next == self.tail:
return None
first = self.head.next
self.remove(first)
return first
# 返回链表长度,时间 O(1)
def size(self) -> int:
return self.size
type DoubleList struct {
head, tail *Node
size int
}
func NewDoubleList() *DoubleList {
// 初始化双向链表的数据
head := &Node{key: 0, val: 0}
tail := &Node{key: 0, val: 0}
head.next, tail.prev = tail, head
return &DoubleList{head: head, tail: tail, size: 0}
}
// 在链表尾部添加节点 x,时间 O(1)
func (this *DoubleList) AddLast(x *Node) {
x.prev = this.tail.prev
x.next = this.tail
this.tail.prev.next = x
this.tail.prev = x
this.size++
}
// 删除链表中的 x 节点(x 一定存在)
// 由于是双链表且给的是目标 Node 节点,时间 O(1)
func (this *DoubleList) Remove(x *Node) {
x.prev.next = x.next
x.next.prev = x.prev
this.size--
}
// 删除链表中第一个节点,并返回该节点,时间 O(1)
func (this *DoubleList) RemoveFirst() *Node {
if this.head.next == this.tail {
return nil
}
first := this.head.next
this.Remove(first)
return first
}
// 返回链表长度,时间 O(1)
func (this *DoubleList) Size() int {
return this.size
}
var DoubleList = function() {
// 头尾虚节点
this.head = new Node(0, 0);
this.tail = new Node(0, 0);
// 链表元素数
this.size = 0;
// 初始化双向链表的数据
this.head.next = this.tail;
this.tail.prev = this.head;
};
// 在链表尾部添加节点 x,时间 O(1)
DoubleList.prototype.addLast = function(x) {
x.prev = this.tail.prev;
x.next = this.tail;
this.tail.prev.next = x;
this.tail.prev = x;
this.size++;
};
// 删除链表中的 x 节点(x 一定存在)
// 由于是双链表且给的是目标 Node 节点,时间 O(1)
DoubleList.prototype.remove = function(x) {
x.prev.next = x.next;
x.next.prev = x.prev;
this.size--;
};
// 删除链表中第一个节点,并返回该节点,时间 O(1)
DoubleList.prototype.removeFirst = function() {
if (this.head.next == this.tail)
return null;
var first = this.head.next;
this.remove(first);
return first;
};
// 返回链表长度,时间 O(1)
DoubleList.prototype.size = function() {
return this.size;
};
如果对链表的操作不熟悉,可以看前文 手把手带你实现双链表。
到这里就能回答刚才「为什么必须要用双向链表」的问题了,因为我们需要删除操作。删除一个节点不光要得到该节点本身的指针,也需要操作其前驱节点的指针,而双向链表才能支持直接查找前驱,保证操作的时间复杂度 O(1)。
重要
注意我们实现的双链表 API 只能从尾部插入,也就是说靠尾部的数据是最近使用的,靠头部的数据是最久未使用的。
有了双向链表的实现,我们只需要在 LRU 算法中把它和哈希表结合起来即可,先搭出代码框架:
class LRUCache {
// key -> Node(key, val)
private HashMap<Integer, Node> map;
// Node(k1, v1) <-> Node(k2, v2)...
private DoubleList cache;
// 最大容量
private int cap;
public LRUCache(int capacity) {
this.cap = capacity;
map = new HashMap<>();
cache = new DoubleList();
}
}
class LRUCache {
private:
// key -> Node(key, val)
unordered_map<int, Node*> map;
// Node(k1, v1) <-> Node(k2, v2)...
DoubleList cache;
// 最大容量
int cap;
public:
LRUCache(int capacity) {
this->cap = capacity;
}
};
class LRUCache:
def __init__(self, capacity: int):
# key -> Node(key, val)
self.map = {}
# Node(k1, v1) <-> Node(k2, v2)...
self.cache = DoubleList()
# 最大容量
self.cap = capacity
type LRUCache struct {
// key -> Node(key, val)
_map map[int]*Node
// Node(k1, v1) <-> Node(k2, v2)...
cache *DoubleList
// 最大容量
cap int
}
func Constructor(capacity int) LRUCache {
return LRUCache{
map_: make(map[int]*Node),
cache: NewDoubleList(),
cap: capacity,
}
}
var LRUCache = function(capacity) {
// key -> Node(key, val)
this.map = new Map();
// Node(k1, v1) <-> Node(k2, v2)...
this.cache = new DoubleList();
// 最大容量
this.cap = capacity;
};
先不慌去实现 LRU 算法的 get
和 put
方法。由于我们要同时维护一个双链表 cache
和一个哈希表 map
,很容易漏掉一些操作,比如说删除某个 key
时,在 cache
中删除了对应的 Node
,但是却忘记在 map
中删除 key
。
解决这种问题的有效方法是:在这两种数据结构之上提供一层抽象 API。
说的有点玄幻,实际上很简单,就是尽量让 LRU 的主方法 get
和 put
避免直接操作 map
和 cache
的细节。我们可以先实现下面几个函数:
class LRUCache {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// 将某个 key 提升为最近使用的
private void makeRecently(int key) {
Node x = map.get(key);
// 先从链表中删除这个节点
cache.remove(x);
// 重新插到队尾
cache.addLast(x);
}
// 添加最近使用的元素
private void addRecently(int key, int val) {
Node x = new Node(key, val);
// 链表尾部就是最近使用的元素
cache.addLast(x);
// 别忘了在 map 中添加 key 的映射
map.put(key, x);
}
// 删除某一个 key
private void deleteKey(int key) {
Node x = map.get(key);
// 从链表中删除
cache.remove(x);
// 从 map 中删除
map.remove(key);
}
// 删除最久未使用的元素
private void removeLeastRecently() {
// 链表头部的第一个元素就是最久未使用的
Node deletedNode = cache.removeFirst();
// 同时别忘了从 map 中删除它的 key
int deletedKey = deletedNode.key;
map.remove(deletedKey);
}
}
class LRUCache {
private: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// 将某个 key 提升为最近使用的
void makeRecently(int key) {
Node* x = map[key];
// 先从链表中删除这个节点
cache.remove(x);
// 重新插到队尾
cache.addLast(x);
}
// 添加最近使用的元素
void addRecently(int key, int val) {
Node* x = new Node(key, val);
// 链表尾部就是最近使用的元素
cache.addLast(x);
// 别忘了在 map 中添加 key 的映射
map[key] = x;
}
// 删除某一个 key
void deleteKey(int key) {
Node* x = map[key];
// 从链表中删除
cache.remove(x);
// 从 map 中删除
map.erase(key);
}
// 删除最久未使用的元素
void removeLeastRecently() {
// 链表头部的第一个元素就是最久未使用的
Node* deletedNode = cache.removeFirst();
// 同时别忘了从 map 中删除它的 key
int deletedKey = deletedNode->key;
map.erase(deletedKey);
}
};
class LRUCache:
#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# 将某个 key 提升为最近使用的
def makeRecently(self, key: int):
x = self.map[key]
# 先从链表中删除这个节点
self.cache.remove(x)
# 重新插到队尾
self.cache.addLast(x)
# 添加最近使用的元素
def addRecently(self, key: int, val: int):
x = Node(key, val)
# 链表尾部就是最近使用的元素
self.cache.addLast(x)
# 别忘了在 map 中添加 key 的映射
self.map[key] = x
# 删除某一个 key
def deleteKey(self, key: int):
x = self.map[key]
# 从链表中删除
self.cache.remove(x)
# 从 map 中删除
self.map.pop(key)
# 删除最久未使用的元素
def removeLeastRecently(self):
# 链表头部的第一个元素就是最久未使用的
deletedNode = self.cache.removeFirst()
# 同时别忘了从 map 中删除它的 key
deletedKey = deletedNode.key
self.map.pop(deletedKey)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// 将某个 key 提升为最近使用的
func (this *LRUCache) makeRecently(key int) {
x := this._map[key]
// 先从链表中删除这个节点
this.cache.Remove(x)
// 重新插到队尾
this.cache.AddLast(x)
}
// 添加最近使用的元素
func (this *LRUCache) addRecently(key, val int) {
x := NewNode(key, val)
// 链表尾部就是最近使用的元素
this.cache.AddLast(x)
// 别忘了在 map 中添加 key 的映射
this._map[key] = x
}
// 删除某一个 key
func (this *LRUCache) deleteKey(key int) {
x := this._map[key]
// 从链表中删除
this.cache.Remove(x)
// 从 map 中删除
delete(this._map, key)
}
// 删除最久未使用的元素
func (this *LRUCache) removeLeastRecently() {
// 链表头部的第一个元素就是最久未使用的
deletedNode := this.cache.RemoveFirst()
// 同时别忘了从 map 中删除它的 key
deletedKey := deletedNode.key
delete(this._map, deletedKey)
}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// 将某个 key 提升为最近使用的
LRUCache.prototype.makeRecently = function(key) {
var x = this.map.get(key);
// 先从链表中删除这个节点
this.cache.remove(x);
// 重新插到队尾
this.cache.addLast(x);
};
// 添加最近使用的元素
LRUCache.prototype.addRecently = function(key, val) {
var x = new Node(key, val);
// 链表尾部就是最近使用的元素
this.cache.addLast(x);
// 别忘了在 map 中添加 key 的映射
this.map.set(key, x);
};
// 删除某一个 key
LRUCache.prototype.deleteKey = function(key) {
var x = this.map.get(key);
// 从链表中删除
this.cache.remove(x);
// 从 map 中删除
this.map.delete(key);
};
// 删除最久未使用的元素
LRUCache.prototype.removeLeastRecently = function() {
// 链表头部的第一个元素就是最久未使用的
var deletedNode = this.cache.removeFirst();
// 同时别忘了从 map 中删除它的 key
var deletedKey = deletedNode.key;
this.map.delete(deletedKey);
};
这里就能回答之前的问答题「为什么要在链表中同时存储 key 和 val,而不是只存储 val」,注意 removeLeastRecently
函数中,我们需要用 deletedNode
得到 deletedKey
。
也就是说,当缓存容量已满,我们不仅仅要删除最后一个 Node
节点,还要把 map
中映射到该节点的 key
同时删除,而这个 key
只能由 Node
得到。如果 Node
结构中只存储 val
,那么我们就无法得知 key
是什么,就无法删除 map
中的键,造成错误。
上述方法就是简单的操作封装,调用这些函数可以避免直接操作 cache
链表和 map
哈希表,下面我先来实现 LRU 算法的 get
方法:
class LRUCache {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public int get(int key) {
if (!map.containsKey(key)) {
return -1;
}
// 将该数据提升为最近使用的
makeRecently(key);
return map.get(key).val;
}
}
class LRUCache {
private: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public:
int get(int key) {
if (!map.count(key)) {
return -1;
}
// 将该数据提升为最近使用的
makeRecently(key);
return map[key]->val;
}
};
class LRUCache:
#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def get(self, key: int) -> int:
if key not in self.map:
return -1
# 将该数据提升为最近使用的
self.makeRecently(key)
return self.map[key].val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func (this *LRUCache) Get(key int) int {
if _, ok := this._map[key]; !ok {
return -1
}
// 将该数据提升为最近使用的
this.makeRecently(key)
return this._map[key].val
}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LRUCache.prototype.get = function(key) {
if (!this.map.has(key)) {
return -1;
}
// 将该数据提升为最近使用的
this.makeRecently(key);
return this.map.get(key).val;
};
put
方法稍微复杂一些,我们先来画个图搞清楚它的逻辑:
这样我们可以轻松写出 put
方法的代码:
class LRUCache {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public void put(int key, int val) {
if (map.containsKey(key)) {
// 删除旧的数据
deleteKey(key);
// 新插入的数据为最近使用的数据
addRecently(key, val);
return;
}
if (cap == cache.size()) {
// 删除最久未使用的元素
removeLeastRecently();
}
// 添加为最近使用的元素
addRecently(key, val);
}
}
class LRUCache {
private: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public:
void put(int key, int val) {
if (map.count(key)) {
// 删除旧的数据
deleteKey(key);
// 新插入的数据为最近使用的数据
addRecently(key, val);
return;
}
if (cap == cache.getSize()) {
// 删除最久未使用的元素
removeLeastRecently();
}
// 添加为最近使用的元素
addRecently(key, val);
}
};
class LRUCache:
#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def put(self, key: int, val: int) -> None:
if key in self.map:
# 删除旧的数据
self.deleteKey(key)
# 新插入的数据为最近使用的数据
self.addRecently(key, val)
return
if self.cap == self.cache.size():
# 删除最久未使用的元素
self.removeLeastRecently()
# 添加为最近使用的元素
self.addRecently(key, val)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func (this *LRUCache) Put(key, val int) {
if _, ok := this._map[key]; ok {
// 删除旧的数据
this.deleteKey(key)
// 新插入的数据为最近使用的数据
this.addRecently(key, val)
return
}
if this.cap == this.cache.Size() {
// 删除最久未使用的元素
this.removeLeastRecently()
}
// 添加为最近使用的元素
this.addRecently(key, val)
}
// 为了节约篇幅,省略上文给出的代码部分...
LRUCache.prototype.put = function(key, val) {
if (this.map.has(key)) {
// 删除旧的数据
this.deleteKey(key);
// 新插入的数据为最近使用的数据
this.addRecently(key, val);
return;
}
if (this.cap === this.cache.size()) {
// 删除最久未使用的元素
this.removeLeastRecently();
}
// 添加为最近使用的元素
this.addRecently(key, val);
};
至此,你应该已经完全掌握 LRU 算法的原理和实现了。看下完整的实现:
我们最后用 Java 的内置类型 LinkedHashMap
来实现 LRU 算法,逻辑和之前完全一致:
class LRUCache {
int cap;
LinkedHashMap<Integer, Integer> cache = new LinkedHashMap<>();
public LRUCache(int capacity) {
this.cap = capacity;
}
public int get(int key) {
if (!cache.containsKey(key)) {
return -1;
}
// 将 key 变为最近使用
makeRecently(key);
return cache.get(key);
}
public void put(int key, int val) {
if (cache.containsKey(key)) {
// 修改 key 的值
cache.put(key, val);
// 将 key 变为最近使用
makeRecently(key);
return;
}
if (cache.size() >= this.cap) {
// 链表头部就是最久未使用的 key
int oldestKey = cache.keySet().iterator().next();
cache.remove(oldestKey);
}
// 将新的 key 添加链表尾部
cache.put(key, val);
}
private void makeRecently(int key) {
int val = cache.get(key);
// 删除 key,重新插入到队尾
cache.remove(key);
cache.put(key, val);
}
}
对于其他语言,可以自行搜索一下是否有 LinkedHashMap
这种数据结构。一般面试时也不用从头手写双链表,直接使用内置的数据结构实现 LRU 算法即可。
至此,LRU 算法就没有什么神秘的了。更多数据结构设计相关的题目参见 数据结构设计经典习题。